BVE作品26 ——戴上寻找成长股的眼镜,然后找到“把眼镜放下”

Share

Sam Yoong —— BIS Batch 27

戴上寻找成长股的眼镜,然后找到“把眼镜放下”

我是BIS 27的学员,22年6月加入BIS。未加入松大之前,我有4-5年马股投资经验,自认为是追寻价值投资,用自己诠释的方式 “低价” 买 “好股”。结果总是低价更低,好股却守到卖给别人收成。4-5年来,也经历了各种惊吓(小白阶段:买云顶,遭遇主题乐园纠纷;有点基础时:却看PE买板材股,买在景气循环尾端;到后期:遭遇疫情美股几次熔断,还记得当时,每晚睡前都心惊胆跳,回想起那种怕,历历在目。最后,守了2年的MFCB,都顶不住压力,低价卖出)。几年下来,没赚到什么钱,只是被股市折腾了千百遍。

一番反省,看看自己做过好与不好的投资,总结出:太过注重便宜,也没有能力发现成长股。有幸在20年,在网上认识了陈剑老师,follow他每个星期的直播,获益良多。2年后,对陈剑老师非常拜服,也终于醒觉,与其在股市里交学费,倒不如认认真真,付出学费投资自己。于是参加BIS,订下第一目标,学习寻找成长股,寻求投资路上的突破。

之后,几周下来,上了BIS一堂又一堂的课。其中,最让我enjoy的是案例的分析。在外边,又有谁会告诉你,他的思考过程,考虑胜负的关键呢?所以,上了课真的有那种被点醒,有被袋钱进你口袋的感觉。学了新东西,当然也非常兴奋,恨不得马上apply做点什么。结果也忍着,到上完所有课,了解整套系统后才做决策。最后,我认为收获了3样,彻底改变了我的投资的工具(第一:行业生命周期图;第二:成长因子checklist;第三:成长与风险的打分)。

由于我的目标是做成长股,所以,我首先用了行业生命周期图,来review之前认知里的Ideas。一番审视,发现自己之前原来好傻好天真,然后淘汰了不符合的公司。最后剩下的几个Ideas,决定选一个来做深度研究,以及fact find追踪。想想不少已经是公认的成长股,或许现在研究,也没有先见之明的优势。结果,选了市场上没什么人提过的OPTIMAX,一家专做眼科医疗的公司。本身会认识这家公司,主要是因为我妈妈是他们的顾客。疫情前,OPTIMAX去过星洲日报,替员工们做免费检查。然后我妈做了,也发现了问题,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顾客。于是,我问了妈妈下一次的appointment是几时,想和她一起去(好 “孝顺” 的孩子)做fact finding。如果不是上了BIS,或许我不会知道,做股票需要做到亲身去考察。

关于fact finding,我听过Ms hew的分享,知道不是傻傻去现场随便看看,需要有智慧的针对一些关键做观察。所以在去之前,我得先想好,到底想去找到什么。首先,我看过Annie老师的BVE及公司年报,知道OPTIMAX有做白内障手术,视力矫正手术,以及一些眼科治疗,而盈利贡献主要来自手术。接着,我再看了成长因子的checklist,看有什么相符的Key of growth。经历过手套股的行情,我深知价量齐升的威力(当然是生意层面的,手套价与销售量),于是思考OPTIMAX有没有机会价量齐升(手术价和量)。尝试了解更多,知道白内障手术是服务年纪大的病人,需求或许稳定向上,而我认为这无法通过营销来拉动新需求,就像我妈也是因为年纪的问题才成为顾客。所以,我更想知道的是,视力矫正手术的需求和价钱行情,毕竟这才是做年轻人的生意,而且有消费属性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也才是像陈剑老师说的,有像Grab那样提供10倍好处的消费体验。而当时的背景,是MCO解封后的环境,我担心经济疲软,所以对视力矫正手术,这种非必要消费的需求没有信心。所以,我这趟主要为了了解2件事:顾客的demographic,和MCO后的需求。

由于我本身在外地上班,就让妈妈尝试把appointment订在周末。通过电话,OPTIMAX说他们最近比较full,然后安排了某个星期六的早上10点。当天,我跟妈妈一起去了TTDI的branch。我选了坐在最角落沙发,可以看到等待区的所有顾客,而且也面对入口,可以看到之后进出的人流。慢慢的,等待区坐满了人。Hmm,我想上班族或许weekend才来,这不一定代表生意很好。然后我开始观察,发现顾客群里没有几个银发族,比较多看起来像working adults,和一些年轻父母带孩子来。之后等了蛮久后,我妈去见医生做检查,而我继续呆在原地观察。当时,我的座位靠近见医生前,接待员的counter,所以听见了不少次,一位小姐姐招呼顾客时,说抱歉今天很多人,需要等一等。还有,让我留下印象的是,这位小姐姐招待顾客相当上心,感觉不像一般打工仔的态度。当时我就想,她是不是跟公司有什么亲戚关系,然后找找Linkedin(Ms Hew的招数),结果没发现。

整体来说,这次体验是对公司有好感,尤其是对小姐姐招待顾客的热诚留下印象。而且,我发现TTDI branch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女的,不懂这样算不算ESG加分(胡说八道)。讲回股票,我知道公司近期的业绩有疫苗服务的贡献,排除这个的话,core business的贡献看来不怎么样,adjusted PE也不低。 可是我明白,陈剑老师也说过市场愿意给医疗属性的投资标的较高的估值。而且,或许我需要更多的向前看,就像我妈也是被MCO打乱了原本看医生的频率,到最近才慢慢恢复。所以,我就在市价55-60 cent之间买入,打算继续观察。后来,某天晚上看到BVE出了个拜访OPTIMAX的video,有David老师,Jing Wei老师和一位基金经理(陈剑老师介绍过,说他跟松大管理value growth fund的),想想应该有看头(暗喜),老师们才去拜访吧,然后看了BVE了解了更多。

到8月出季度业绩,有4 million+的 net profit,相当亮眼。而我不确定,这次疫苗贡献多少。然后,想起看过BVE还是VF用FPI的Inventory来推敲下个季度的sales,就打算对比OPTIMAX季度balance sheet看看有什么发现。后来,发现疫苗首次贡献的季度,公司的receivables出奇的高。想了想,明明那天妈妈的visit也是给cash,照理应该没什么receivables。这个有可能是政府迟给OPTIMAX的疫苗服务费用。在别的公司身上,也看过政府还款一向很慢。然后,看回OPTIMAX最新的业绩,发现receivables只有小量变化,很大机会增长是来自core business的贡献。由于见过Justin老师做SCOMNET的例子(scenario A和B),于是做了forecast,推算OPTIMAX的forward PE。加上看了BVE的Company visit后,了解后续的扩展计划,于是试着为新的成长与风险的打分,之后买入了更有意义的股数。

过后,股价开始有反应,从5角多升到7角多,我也终于尝试到了盈利。下一个幸福的烦恼是,我该不该收下雨柴。由于我投资成长股的经验不多,我不确定在公司盈利有突破的情况下,收下雨柴是否明智。于是,我打算观察多一个季度。之后,我在另一笔投资,Gas Malaysia身上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。可是,由于没有好天收柴,无法做到盈利最大化。得到了教训后,我就去Algobox找关于这个问题的video,发现Rex老师以前跟同学的文字讨论,关于收柴算不算做trading。我得到的结论是,适当的风险管理是有必要的。于是后来看了Q3的业绩后,小量套利OPTIMAX,把本钱压低到个人的舒适区,决定耐心等待后续的扩展计划。

总结,松大的这些工具(VF,BVE,Algobox)里有太多的价值了,我到今天还在看几年前的BVE,学习老师们以往在某些投资的思路,以及之后如何follow up做后续判断。谢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,让我可以站在你们的肩旁上(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),也戴上发掘成长股的眼镜,期望可以把这家 “让眼镜放下” 的公司,做到我在BVE的第一只翻倍股!

(注:2023年2月5号的screenshot)

Similar Posts

Leave a Reply